前不久,北京的小張在家附近的4S店買了輛某高端品牌的新車,然而其購車費用中卻有一筆不得不付的1.5萬余元的汽車裝飾費用,包括車窗貼膜、車腳墊等。除此之外,還有一筆3000元的汽車檢驗上牌費用也是強制收取的。據該4S店解釋,這樣的收費不是其獨有的,北京其他4S店也一樣。
記者日前了解到,上述情況還不只是在北京,其他城市也存在類似現象。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近日披露了其對上海市4S店開展的抽樣消費體察結果,實在不能讓人滿意。
暗訪結果堪憂。據了解,這是上海市消保委最近開展的“新消費我做主汽車銷售價外收費消費體察活動”,由上海市消保委統一抽調各區縣消保委工作人員及志愿者,選擇25個申城市場主流的汽車品牌,對70家4S店經銷商銷售服務情況開展抽樣消費體察,其中不乏寶馬、沃爾沃、起亞等知名品牌。他們模擬消費者到店購車洽談價格環節,比較廠方指導價與實際銷售價格的差異及銷售環節中的各類收費情況,內容包括收費項目、收費價格區間、收費提供服務內容、是否強制收費等4個方面。
在上海市消保委舉行的汽車銷售價外服務收費消費體察情況通報會上,該委同時約談了部分企業。對此次體察情況進行了通報。
通過暗訪70家經銷商銷售服務情況發現,各4S店汽車銷售服務表里不一。一些4S店雖然表面上服務態度較好、流程規范,但是對于一些價外服務費用的收取及服務內容,則回答的比較含糊。打悶包現象普遍存在,如價格不透明、收費名目繁多、服務名不副實等,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這些較普遍存在的現象引起消費者極大的不滿。
銷售價格不透明。體察活動結果顯示,根據活動反饋難發現,作為變通消費者是無法直接通過經銷商報的裸車價來對比銷售價格的。在調查的4S店中,能做到價格明示的(即廠家車輛指導價與銷售價格相一致的)有10家,僅占此次調查的14.28%,有85.72%的經銷商在指導價及實際售價間存在較大水分,造成消費者無法客觀比較價格。
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4S店在銷售中價格完全不透明,只有到簽合同的時候消費者才能搞清楚大概要花多少錢。
變相額外收費。根據暗訪,在實際詢價的體驗中發現,僅有11家4S店是不收取除保險費、購置稅外的其他各類費用,其余59家經銷商存在不同程度地加收費用的情況。在本次活動中發現,較多4S店存在變相的強制消費和捆綁銷售的情況,這尤其明顯地反映在汽車的高端品牌上。一些銷售人員在與志愿者洽談時就明確表示,如果不在4S店購買裝潢的話,就不能享受車價的大幅優惠,這也就意味著消費者不買裝潢就不享受車價優惠。而消費者為了享受車價優惠,就只能變相地被收取額外費用。
調查還發現,消費者在經銷商處購車時不能自主選擇裸車購買,在購車時往往被動地被強制要求購買附加各類服務。賣車應該是銷售的車子,當然也可以附帶一些服務,但應該明示,在沒有明示的情況下捆綁服務而且不讓消費者進行選擇,顯然侵害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
公平交易受侵害。此次活動發現,一些4S店存在侵害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情況,在車輛銷售中巧立名目變相加價。在志愿者詢價的環節中,消費者除支付車價、保險、購置稅外,還被要求支付各種名目的價外收費,如上牌服務費、雜費、綜合服務費、管理費、報備費、檢測服務費等諸如此類的收費。
當消費志愿者在詢問有關項目收費時,銷售人員直接或者較為含蓄的表明服務費包含的內容是PDI檢測費、出庫費、銷售人員提成等。而在2014年時,上海市消保委、市價檢局就PDI檢測費已經約談寶馬汽車供應商及在滬經銷商指出,PDI屬經銷商在商品交付前的應盡義務,不應以此為由向消費者收取費用。而實際的調查過程中,PDI檢測費的收費名目由“PDI檢測費”變為了“檢測服務費”或“雜費”。
另據了解,在大量4S店中,還有一項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收費項目“報備費”。據4S店銷售人員解釋,如果消費者自行上牌,就必須交“報備費”,從而獲得上牌所需材料的費用。可在約談現場,這種說法被上海市消保委當面拆穿,包括奧迪、寶馬等品牌的廠商很肯定地表示,從未提出過要收“報備費”。
上海市消保委秘書長陶愛蓮指出,從消費體察來看,低開高走、價外加價的情況普遍存在,“消費者怎么明明白白消費,知情權是前提,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是要充分保障的,這個保障是需要企業來做的,企業在提供商品和服務過程中,必須要主動告知商品和服務的真實信息,這是法定的、基本的義務。”陶愛蓮指出,下一步消保委還會對行業做進一步跟蹤,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